
知网论文检测系统是一个机器,是程序化的代表,一定的程序设定之后至少若干年时间内,是保持不变的,因为程序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化较慢。不可否认,知网检测对“复制粘贴”这种简单抄袭的行为进行了有效控制。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去《知网论文查重红字抄袭的三种最经典的改法》一文了解看看。但是要甄别更隐蔽的、没有创造性意义的抄袭,还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对检测原理进行升级和改进,目前来说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编辑要理性使用知网检测系统,充分享有它带来的便利,同时要正确看待它存在的缺陷,使检测结果更加公正合理。建议如下:
1.不要简单以检测数据来判定稿件抄袭与否,要将检测结果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加以具体分析
有些编辑在初审时,单纯地用知网检测系统的结果作为评判文章的标准。有些编辑部将文字复制百分比作为刻板规定,一旦超过就不予采用;或者不具体分析文章内容就要求作者一定要修改到他们规定的标准,否则不能发表。致使不少优秀的文章无法发表,也给作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但另一方面,一些作者将别人的观点进行语序调整或者改变用词或者进行支离分解,使他人的成果改头换面成了自己文章。这种情况下,检测系统却给出绿色标志,使文章通过了检测。这些都使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违背了原有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应以学术至上为己任,充分利用好学术资源,严把学术关,认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区别对待、理性处理,而不能简单地仅仅依靠一个数字来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
具体来说,(1)针对文字复制比较低的文章,还要进一步分析文章是否有创新性,没有抄袭也不一定就符合发表的标准。如果是图表、推导公式占篇幅较大的文章,要特别注意公式前的引导段落、图题或表题是否检测出重合文字,如果有,就需要进一步借助其他手段加以查询,以防漏检。(2)针对文字复制比较高的文章,也需要进一步加以判断。例如综述性的文章,或者交叉学科的文章,或者无法避免需要大段引用原理、描述经典案例等,都不能简单地看成抄袭,一味地否定或者一定要作者把这些都修改掉,都是强人所难,也是不可取的做法。
2.不要完全依赖知网检测系统
建议编辑使用多样化的检索工具由于检测系统存在上文提到的一些缺陷,因此不应该完全依赖其来评判稿件。一方面,编辑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开拓视野并提高学术及审稿能力。另一方面,建议使用多样化的检索工具进行查漏补缺。例如通过网络数据库、论坛、博客等传播的文献;或者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万方、维普等其他数据库中再次检索作者、题名、关键词等信息元,进行深度排查,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避免在打击“学术不端”的过程中导致“学术不公”。
3.建议编辑在不同阶段对稿件进行多次查询,避免疏漏
一篇稿件从初审到发表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周期,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三五个月,有的甚至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段内,知网论文检测系统的总库进行了多次更新,加之总库收录的论文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等客观性原因。因此,初审通过检测的稿件,在修改之后和稿件发表前再进行两次检测很有必要。另外,现在一稿多投现象严重,而编辑部之间基本没有信息共享,在稿件发表之前进行最后的检测,就能很好地避免一稿多发。
